名人名言关于读书(名人谈读书)
1、冯友兰:我的读书经验 ● 冯友兰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,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,一直读了八十年,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,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我所读的书,大概都是文、史、哲方面的,特别是哲。
3、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:(1)精其选,(2)解其言,(3)知其意,(4)明其理。
4、 先说第一点。
5、古今中外,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,真是浩如烟海,但是,书虽多,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。
6、可以把书分为三类,第一类是要精读的,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,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。
7、所谓精读,是说要认真地读,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。
8、所谓泛读,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,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。
9、所谓翻阅,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,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,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。
10、就像看报纸一样,随手一翻,看看大字标题,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,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。
11、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,有些人捧着报纸,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,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。
12、照这个办法,一天的报纸,念一天也念不完。
13、大多数的书,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,有些可能轰动一时,但是昙花一现,不久就过去了。
14、所以,书虽多,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。
15、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。
16、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?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。
17、自古以来,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,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。
18、这个选家就是时间,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。
19、历来的群众,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,推荐给时间。
20、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,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,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。
21、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,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,经过时间的选择,流传了下来。
22、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,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,我们心里觉得奇怪,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。
23、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,他们所作的东西,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,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,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,在时间的考验上,落了选,被刷下去了。
24、现在我们所称谓“经典著作”或“古典著作”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,流传下来的。
25、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。
26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,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。
27、不过直到现在为止,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,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。
28、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,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。
29、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,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,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。
30、在读的时候,先要解其言。
31、这就是说,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;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。
32、语言有中外之分,也有古今之别。
33、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,有现代汉语,有古代汉语,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。
34、详细地说,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,有先秦的古文,有两汉的古文,有魏晋的古文,有唐宋的古文。
35、中国汉族的古书,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。
36、这些古文,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,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。
37、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,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《人民日报》。
38、这叫语言文字关。
39、攻不破这道关,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,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,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,那是不行的。
40、我所说的解其言。
41、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。
42、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,要先作许多准备,用许多工具,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。
43、这是当然的事,这里就不多谈了。
44、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,意思是说,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,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。
45、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,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。
46、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。
47、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。
48、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,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,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。
49、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,就没有法子克服了。
50、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,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,总不会完全合适,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。
51、比如一个人说,他牙痛。
52、牙是一个概念,痛是一个概念,牙痛又是一个概念。
53、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。
54、那个痛,有一种特别的痛法,有一定的大小范围,有一定的深度。
55、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,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,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,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。
56、所以在读书的时候,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,话全懂了,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。
57、从前人说,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,又说读诗要得其“弦外音,味外味”。
58、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。
59、这就是知其意。
60、司马迁说过:“好学深思之士,心知其意。
61、”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,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。
62、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,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,那就成为死读书了。
63、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。
64、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。
65、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,最好扔了拐棍。
66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得意忘言”。
67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,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。
68、但是,在读书中,就是要过河拆桥。
69、 上面所说的“书不尽言”,“言不尽意”之下,还可再加一句“意不尽理”。
70、理是客观的道理;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,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。
71、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,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。
72、人总是人,不是全知全能。
73、他的主观上的反映、体会和判断,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,有或大或小的错误。
74、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,还要明其理,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。
75、如果明其理了,我就有我自己的意。
76、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。
77、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。
78、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,互相补充,互相纠正。
79、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。
80、这个意是我的,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,解决问题。
81、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,只要我心里一想走,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。
82、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,把书读活了。
83、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;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。
84、把死书读活,就能把书为我所用,把活书读死,就是把我为书所用。
85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,读书就算读到家了。
86、 从前有人说过:“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”。
87、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,自己有了意,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,这就是“六经注我”。
88、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,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,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,那就是“我注六经”。
89、只有达到“六经注我”的程度,才能真正地“我注六经”。
90、 来源:《北大学者谈读书》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