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大集与网红“制造”

“拉面哥”“捣鱼刺小胖”“羊汤姐”“羊贵妃”……近几年,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介入,山东临沂费县大集的一些摊主在流量的带动下,逐渐火爆出圈,在网上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围观,成为小有名气的“农村网红”。前不久,费县大集上“2元炒菜哥”火遍全网,再次引发新一轮关注。一众食客和视频博主慕名而来,为当地大集注入新的活力。

航拍薛庄大集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社交平台检索发现,山东各地不少大集早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地方。到不了现场,就选择“云赶集”,这届年轻人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加入赶集大军。关注“拉面哥”“2元炒菜哥”等大集网红摊主的背后,其实是被山东人善良纯真、踏实肯干、热情好客的属性所感染。真实朴实、烟火气息浓厚,山东大集成了不少人心之所往的灵魂治愈之地。

然而,“制造”网红并非易事。一些视频博主嗅着流量味道而来,在农村大集上寻找变现的机会,试图制造下一个“炒菜哥”和“羊汤姐”;另有大集摊主“眼馋”他人红了,也架起两部手机,像模像样搞起直播。然而,因为内容同质化、质量粗糙、运营不成熟等原因,要么昙花一现,要么观众寥寥。流量能否转化成“留量”,这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考验,更是对农村网红如何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考。

网红博主在“2元炒菜哥”戚兴军身后推销瓜干酒

网红与流量

8月18日下午两点多,来到费县大集闲逛,网红“羊汤姐”刘泽玉摊位上的食客终于少了些,疲惫的她正坐在椅子上一边休息一边跟朋友说,有人要了三碗羊汤但是没付钱。“要是想起来的话,可能会在私信上跟我说。”12点那会儿,她的摊位人声鼎沸,想要喝上羊汤,要有足够耐心排队。切羊肉舀羊汤,刘泽玉没有时间统计一天能卖多少碗,但她的丈夫“五哥”曾经说过,一天收入一万四五不是问题,不少食客都是从网上刷到她,前来品尝。

“赶年集那会儿来喝羊汤,我等了半个小时!”一名当地网约车司机告诉新黄河记者,羊汤是费县人最重要的一种情感寄托,在大集喝上羊汤,更是大家一种心照不宣的满足。

“羊汤姐(花开九月)”的抖音账号目前已有11.3万粉丝,快手12.1万粉丝。在她去年刚开始尝试自媒体时,仅有1000多个粉丝,直到她和吕子杰相识,一切都有了快速推进的迹象。

“羊汤姐”正在切羊肉

吕子杰是个85后,此前一直在做农村故事情景类短视频制作。据他介绍,自己接触互联网短视频已有七八年,目前主要从事酒品销售。当他留意到刘泽玉后,便有意前来合作。他们口头达成了协议:吕子杰帮着运营“羊汤姐(花开九月)”自媒体账号,同时将酒品广告植入视频,或在刘泽玉的店内线下销售,从而实现共赢。

在吕子杰的运维下,“羊汤姐”的名声确实比以前更大,成了大集的网红之一。慕名而来的食客因流量而来,又为“羊汤姐”留下更多流量。各路视频拍客举着手机挤进大集,在各个摊位或制作短视频或现场开直播,他们的自媒体账号视频为大集引来了更年轻的群体。

要说流量,费县大集始终绕不开网红“捣鱼刺小胖”田超,这位1999年出生的大男孩,身材高大,穿着标志性花上衣,在灶台前烧菜,颠勺时火苗高蹿,站在他面前直播的网红拍客们一边将镜头稍往后退,一边向直播间的粉丝解说。

“捣鱼刺小胖”忙碌中,拍客在摊前直播

直到下午三点,食客少了,前来谈合作的平台或自媒体工作人员还是有好几拨。田超坐在木板钉起椅子腿儿的椅子上,每隔十几秒就要擦一次汗。他告诉记者,其实自己已经习惯了被人围着的生活,大家对他的喜爱让他非常满足。“火了”意味着会有更多收入,但同时要牺牲更多休息时间。目前他的抖音账号拥有29.5万粉丝,快手13.9万。

不论是“捣鱼刺小胖”还是“羊贵妃”,或是近期火爆的“2元炒菜哥”,他们的出圈都离不开自媒体拍客在其中发挥作用。

拍客“食探(曾哥振弟)”发布的一则“山东大集炒菜哥”视频,让戚兴军走进大众视野,被网友冠上“2元炒菜哥”的头衔。14日发布的视频,点赞量达45万,账号粉丝总量也已超过百万。除了“2元炒菜哥”,“食探(曾哥振弟)”的账号中还有“江湖大爷”“东关酒神”等一系列以农村人物故事为背景的美食探索视频,同样有着不低的流量。

戚兴军的妻子在摊位上忙碌

8月18日,“食探(曾哥振弟)”没有出现在费县大集。拍火了“2元炒菜哥”后,他们把目标转移到另外的大集上。但举着手机来回在集上转悠的其他视频拍客,仍正卖力地直播,试图蹭点流量,挖掘点新的人物故事。

烟火气与乡愁

在农村大集上,真实的乡土生活,热闹的人间烟火,在当下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越来越火。山东大集也通过这种方式,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。小王是名95后,老家费县,平时在临沂市里工作,但是每逢费县大集,他都会专程回来逛一逛,吆喝三五同学一起,找个地摊释放一下青春的活力。

费县大集

谭女士虽然从小在费县长大,但这是她第一次赶费县大集。大学毕业后就在上海定居,十几年的时间,她有了两个儿子,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,这次趁着暑假再带孩子回到费县,她想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属于山东大集的热闹,“也不一定要买什么东西,就是来逛逛,再喝碗羊汤,平时在上海都感受不到这些”,谭女士说着,又舀了一勺羊汤送进大儿子嘴中。可以是一碗羊汤,可以是一盘炒菜,属于在外奋斗的费县人的乡愁在大集上得以慰藉。

张先生从河南驱车前来,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,在大集上吃到了烤排,临走前还不忘打包多带一份。“就是专程来的,为了感受下这种在山东大集上才有的人间烟火气”,张先生说,下次要带家人再来一次。

这份人间烟火气和乡愁,在互联网短视频的推动下,已经感染到全国各地的网友,有人受不了诱惑,干脆驱车前来,有人受限于时间不巧,就在社交平台“云赶集”。

费县费城街道烟墩社区东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陈士勇告诉新黄河记者,从去年年底开始,大集上明显多了很多从外地专程过来的游客,路边停满了外地牌照的车辆。对他们来说,费县大集成了会客大厅。每一个受互联网吸引而来的赶集人,又会给这里注入更多流量,助推新的发展。

90后崔文凯在临沂市里做零食网络销售的生意,熟谙当地各类网红博主和美食,去过临沂本地多个网红大集,都是冲着集上某家出名又好吃的店,或网红摊主。费县大集这一天,他带着同伴来到“羊贵妃”王莉的摊位,要了两碗羊汤一盘水饺,再从“捣鱼刺小胖”那里点一份最出名的“捣鱼刺”,这一趟赶集,对他们来说就是不虚此行。

崔文凯和同伴在“大集羊贵妃”摊位吃饭

像崔文凯这样的年轻人,大多是受网红吸引,在互联网的影响及短视频的感染下逐渐成为赶集的年轻“选手”。陈士勇介绍,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距离费县大集仅有4公里,大学生是费县大集上最常见的年轻身影。

当一众年轻人为了人间烟火气来到大集,他们看到的是山东人最质朴最好客的一面,或许,这就是山东大集的魅力所在。

大集网红何以“长红”

“寻找童年记忆”“100元在山东大集都能买什么”“山东人太实在了”“物价感人”……打开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,关于山东大集的安利数不胜数。有人推荐吃海鲜的青岛泊里大集的海鲜烩饼,有人推荐潍坊大集朝天锅,有人推荐费县大集羊肉汤……

保留每个地方独特的传统,展现当地特色文化,本就是山东大集的魅力所在。在网红博主“小路行天下”黄露看来,山东每个地区的大集都各有各的特色。把赶大集作为一个系列,她曾在济南、菏泽、淄博、潍坊、临沂等各地大集出过作品。因为自己本身就爱赶集,所以她更享受短视频创作的过程。

“小路行天下”抖音账号主页截图

10块钱20个玉米,2块钱一个西瓜。黄露在山东大集上见识过很多超乎想象的低价,但她认为这背后其实更多是山东人淳朴善良的真实写照。“有时候明明很便宜了,卖菜的大爷大妈还要再给多放些”,黄露说,这样的事情在她去过的每个山东大集上都有遇到过。

赶集的视频总会吸引年轻粉丝,询问具体地址后,他们会去打卡,这也被很多摊主记在心里,等黄露再去的时候,他们会握着她的手表示感谢。“姑娘,你那天从我这儿拍完视频,好些人来买呢!”

山东大集的火爆,本质上还是山东人特有的特质在吸引着大家。勤劳质朴、善良纯真、踏实肯干、仗义做人、热情好客,网红博主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也正是这些。综合起来,就是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份属于山东独有的特色。

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认为,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,会被更有纪律性或约束感的形式所拘束,在互联网上刷到大集这样乡土味十足的新鲜事物,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释放。网红摊主或拍客在这其中起到一个重要的链接作用。

戚兴军被“围观”的一天中,大部分时候一言不发

然而,以大集为创作背景的农村网红或拍客本身扎根草根,如果不加以规范或引导,任其恣意生长可能会带来低俗、恶搞或是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。在这一方面,董彦岭认为,无论是拍客还是摊主本身,他们在涉及大集的内容创作上首先要保证创新性,避免同质化内容频繁出现。低俗、虚假、刻意制造噱头或缺乏创意的内容会随着市场竞争而被淘汰,出现“红得快凉得也快”的现象。

农村网红想要“长红”,离不开各方加强规范或引导。董彦岭指出,适当为农村网红提供相关培训,给予平台和展示的机会,与文旅相结合,鼓励其积极参与推广活动,真正把本地大集的故事通过互联网讲给全国粉丝,真正培养善于表达并能推广本地特色的一批本土网红。

此外,不少网红或拍客会通过制造话题和噱头等形式,在网络上快速抓取流量,但因其内容质量不高,无法长期健康发展,后续逐渐呈现掉粉甚至因违规等行为被封号的现象。流量如何成为“留量”,也是一个重要课题。

董彦岭认为,利用好大集的热度,制作高质量的内容,即使无法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,但如果能够做到长效发展,不仅创作者能够收获稳定的粉丝,而且能将大集的热度再次提升。在此基础上,延伸到当地农副产品等销售,便会给当地发展带来更加“长红”的传播效益。

延伸阅读:

“围观”2元炒菜哥

山东“2元炒菜哥”爆火后首度回应:每天也能赚两三百元,不想成为第二个“拉面哥”

记者:李巧妹 摄影:李巧妹 摄影:王汗冰 摄像:李巧妹 摄像:冯松豪 剪辑:冯松豪 校对:冬平 编辑:赵晓昕

相关内容